close

讀後感|傾城之戀  張愛玲

04-07-2016 // 心情代表物  枕頭

《傾城之戀》是一個以香港為背景的愛情故事,訴說著主角范柳原與白流蘇之間的愛情,從初次見面的互相認識,到兩次相聚的互相試探,再到戰爭爆發時的互相依賴。

白流蘇和范柳原在白家七小姐寶絡的一次相親上認識,那時白流蘇是個離了婚七八年的女人,而范柳原則是個多情又多金的浪子,兩人的家世背景本是差天共地的。然而,范柳原似乎對白流蘇一見鍾情,之後請了媒人徐太太將白流蘇從上海帶到香港。白流蘇為了擺脫離婚婦人的標籤、為了逃離家族人對她的嘲諷,毅然答應了徐太太,獨自到了香港。

范白兩人兩次在香港相聚,然而范柳原始終沒有娶白流蘇的打算。在這場愛情角力裡,白流蘇似乎是輸了。但,柳暗花明又一村,一場戰爭的爆發讓兩人有了相依相偎的機會,他們都敞開了心胸面對自己真正的感情,終於克服了心理的障礙與關口。就是這樣,成就了一段出人意表、圓滿的愛情,譜出了平凡卻不單調沈悶的戀曲,一段由戰爭撮合的——傾城之戀。

讀完了《傾城之戀》一文,富現實主義之餘,不忘帶一點浪漫、一點戲劇性,讓人情不自禁地墜入其中,隨著故事情節的高低起伏而無法自拔。

在人物塑造方面,不論是主角或配角,都是那麼的栩栩如生,活像一個個真正生長在那時代的典型人物。其中,故事的女主角白流蘇,是一個生長在極傳統家庭中的中國婦女,受著家族龐大的聲望與傳統堆疊而成的壓力。然而,她本身卻並非個守舊、只會盲從傳統的人——她現實不顧社會主流及目光,寧願頂著離婚婦人的名稱投靠娘家生活,也堅決要和丈夫離婚;再來又不怕眾人議論,孤注一擲地跟著徐太太到了完全陌生的香港,只為獲得范柳原。她既不像封建女子般遵從那些像是「嫁雞隨雞,嫁狗隨狗」不合邏輯的舊約,又有著新時代女性追求自主的勇氣,是個破舊立新的角色。她身分和思想之間的矛盾造成了她起伏跌宕的命運、注定不平凡的一生,在對她的塑造上,作者充分表現了高超的人描技巧,讓白流蘇成為了眾多女性讀者心中立體而真實的楷模。

而男主角范柳原,看似是個從國外回來,放蕩不羈的浪子,然而,他的內心卻是渴望著一段真心的精神戀愛,這和他洋化新派的表面形象並不相配。白流蘇和范柳原這樣恰好相反的背景和個性,讓兩人的關係充滿了猜疑和試探。就像白流蘇為了保持矜持,和范柳原初相識時不願與他到沙灘上去;又像范柳原為了讓白流蘇吃醋,而故意跟交際花薩黑荑妮混在一起。這些你進我退、你攻我守的情節,猶如一盤精彩的棋局,不到最後一刻勝負也不得而知,這些在作者的筆下委實寫得絲絲入扣、引人入勝。

而在情節安排上,作者精心插入了一場戰爭,而這場戰爭,剛好成了整個故事的一個轉捩點,也是兩人關係的催化劑。在戰爭爆發後,原本就要離開的范柳原決定趕回來找白流蘇;而飽經驚嚇、萬分恐懼的白流蘇終於放下心防,投奔到范柳原的懷抱之中,兩人幾經破裂的關係終於得以真心相對。戰爭被作者巧妙地安排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點爆發,讓范柳原在白流蘇最徬徨無助之時忽然出現,在白流蘇心中的形象大為提高;而戰爭塑造了慌亂又危險的環境,也讓范白二人有機會面對自己心裡最真實的感覺,成了促使兩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重要因素。作者在情節安排上別出心裁,每一件事都安排在最適合的時間發生,起承轉合、高潮迭起,引導讀者的一顆心也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七上八下、起伏不停。這些環環相扣、承上啟下的情節,成就了《傾城之戀》這個震撼人心、人盡皆知的經典故事。

常言道,文學與社會,總是息息相關,相輔相成的。在這一方面,《傾城之戀》一文,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。在那個年代,守舊而傳統的望族對女性自主大大壓抑,女子為了符合那些所謂的女性標準,往往受盡委屈而且慢慢失去自我,這在白流蘇生長的白家裡可謂展露無遺。就因為白流蘇選擇與差勁的丈夫離婚,回到娘家後受盡各種的嘲諷與鄙視,幾乎是沒有了人應有的尊嚴與尊重。而白流蘇勇於挑戰傳統,最後成功得到屬於她的幸福,表現了作者對於封建思想的抨擊及對女性自主的提倡。故事中,白流蘇對於自己人生的勇敢追求讓人佩服,她不畏旁人眼光及閒言閒語,兩次隻身去到上海,都是為了洗刷自己離婚婦人的標籤,讓人明白到「求人不如求己」的道理,面對自己的人生,我們不能永遠處於被動的狀態,只有主動追求自己想要的,才能成功、才能獲得新生。同時,外強中乾的社會看似繁榮安定,但其實千瘡百孔——許多大家族正在沒落、墨守成規的人們對於思想前衛、勇於改變之人的歧視等等,這些都在故事情節中一一反映了出來,充滿了批判的意味,啟發讀者不自禁的深思、反省。

總括而言,《傾城之戀》並不單單是個普通的愛情故事,其中所包含的對社會的諷刺及批判、對勇敢追求人生的鼓勵,這些道理,讀者都能從故事中一一領悟,絕對是本值得細閱的好書。

arrow
arrow

    曦望的心情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